发布时间:2019-08-01 10:04

在国内外的媒体行业,有相当多的优秀女性绽放出不比男性逊色的光芒。她们有着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个性明媚张扬,在媒体工作独树一帜。2012年12月1日,6位著名的女性新闻工作者应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邀请,来开展研讨会,跟大家分享自在新闻工作的一些心得体会。在全天的研讨会中,上午和下午各三场同时进行的分享会,分别由6名国内外的女性媒体工作者主讲。

嘉宾们围成半圆向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故事 陈敏芝/摄

 

Marsha Cooke 

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Marsha Cooke,以在CBS长达10年的工作经历开始了她的讲座。

Marsha从此前全世界瞩目的中国“十八大”切入,从一个媒体人的角度去说明中美政治报道和媒体作用之间的差异。她说,中美的政治氛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媒体环境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中国的年轻人会很关注“十八大”,然而美国年轻人却不大关注美国大选,美国年轻人会觉得这是一个很无聊的事情。在中国,对一些特殊的事情进行报道的时候,会遇到因体制问题而产生的困难。即便如此,也可以用更加温和的方式讲述,可以寻求其他的方式以达到想要揭示真相的目标。

Marsha提出,她说作为一个媒体人,职责是采编与播报新闻,她希望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需要建立更多的新闻采集渠道。中美的情况十分不同,中国邻国众多,大多数年轻的中国人有一颗开放的心,总是对西方政治充满了好奇心,所以不能一味地根据部分条件,在中美间进行消极的对比。对于美国的媒体,中国媒体所播报的新闻更具有选择性,民众应该独具慧眼,从众多新闻报道中筛选信息。

在讲座接近尾声的时候,Marsha向同学们讲述自己关于“十八大”的采访经历,并表达了对自己工作的热爱。但是,她承认自己对目前的媒体新闻仍然不满足,希望能为报道更好的新闻尽一份绵薄之力。

有同学问到什么是“Women in Media”以及怎样让“Women in Media”的努力被认可时,Marsha说女性应该了解自己想要做什么,机会稍纵即逝,应该努力争取。她希望新闻学院的学生应该富有求知欲,能够拿着自己手中的话筒,游历四方,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发问。

 

Normandy Madden

美国品牌娱乐公司Thoughtful Media Group(TMG)、亚太地区高级副总裁Normandy在市场公关营销这一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Normandy说,对于这个行业,作为学生要学会喜欢记者行业以及要知道需要去做什么,而这又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她还提及,进入这一行业,要有远见和创造力,它们将会在新闻学院的学生未来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行业中,Normandy说团队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在团队工作和诚心工作中学生要两样东西,一是信誉(reputation),这是因为要令别人敢于相信,敢于把资料拿出来;二是勤奋(hardworking),学生不能只依靠一时的感悟,要有长期的奋斗准备,一点一滴的勤奋在以后是非常有作用的。

之后Normandy播了一个视频,视频中提及在广告策划、市场营销、公关和新媒体领域中知名度是很重要的,她说目前中国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要建立信任跟提升知名度,而知名度又是建立在社会公信力之上的。

有学生问到关于Thoughtful China一开始如何进入中国市场的问题,Normandy说在一个国家发展一个品牌,就要考虑这个国家的国情。在中国,多数人使用电子邮件和微博,而只有部分人使用Youtube和脸谱(Facebook),所以Thoughtful China在最初进入中国时,他们更多的是利用电子邮件和微博来进行宣传。

同时也有学生问到关于人际关系的问题。Normandy表示,人际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学会利用宽广的人际关系,但即使学生都知道人际关系很重要,可他们还是很难处理这样的人际关系,所以要在人际关系方面要多努力。Normandy还表示,在大学创立的人际关系会帮到自己很大的忙,同时也会接触到很多东西。

 

Helen Zia

美籍华裔记者兼作家谢汉兰(Helen Zia)为我们独家分享了她的人生经历。

在许多人眼里,美国是当代最开放的社会。但其实这个“开放”只是相对于地区而言,截止至2012年11月,美国仅仅只有6个洲承认同性恋婚姻。而在欧洲,已有11个国家表示支持同性恋合法化,当观众提问说为什么同性恋者们不群体移居到这些国家和地区时,Helen回答说“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他们也有自己要照顾的家人,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自己的性向把自己从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样做人们更会把同性恋视做一个奇怪的群体。”观众追问“如果可以选择,为什么不去一个承认同性恋的地方过更加自由的生活呢?”Helen笑了笑,温和地对提问的女生说:“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走,他们认为我们是不对的,但其实他们才是不对的,当我看到不对的,不公平的事情时,我绝对不会走,我会坚持让他们看清真相,坚持面对,直到他们做出对的选择。”

身为华裔,身为同性恋者难免受到别人不善的目光。Helen回忆说有一次当她去采访时,受访者直接表示他不喜欢亚洲人,不会接受华裔的采访。Helen说如果是在工作上因为自己的身份受到排斥,她会努力去和别人沟通,因为不能因为个人因素影响工作,但如果在生活中,她会选择无视,不是吵架也不是反驳,绝对不会让别人的敌意影响自己的心情,更不允许因为别人的排斥而伤害自己的家人。于是Helen投身到种种维护民权的活动中去,包括担任旧金山同性恋大游行的总司令。

Helen向记者表示,同性恋问题已经不能单单作为性向问题去看待,同性恋者的合法权益应该如何去维护已经成为民权问题新的研究方向。同性恋不是一种选择,就好像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是与生俱来的一样,尊重性取向的不同将是争取世界和平进步历史中重要的一页。

活动原先的宣传重点,纪录片《Slaying the Dragon Reloaded》则被Helen留在了讲座最后。因为影片的语速太快,Helen还为同学们准备了纸质版的字幕翻译。这部纪录片从20年前的电影讲起,关注好莱坞中受曲解的亚洲妇女形象。影片中说道,直到今天,这种对亚洲妇女的刻板印象在美国依旧存在。但是与此同时,像youtube这样的新媒体则让个体的声音得以自由表达,这种刻板印象正在慢慢消解。

 

王晓清——怎样做好“瞭望者”

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调查》栏目的记者王晓清,则为同学们带来了《不谈新闻理想,只谈新闻底线》的演讲。在演讲之初,王晓清引用了普利策关于记者定位的经典陈述来说明记者的定位:“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

王晓清说,记者应当首先有自己的一个独立判断,这个判断建立在一定事实的基础上,可以帮助观众建立自己的独立判断。媒体应尽量提供独家的事实和新鲜的信息,让观众掌握和了解,不要因为媚权媚众、商业诉求甚至个人的认知、观点、倾向加入报道中,造成事实被剪裁和扭曲。

同时,她与同学们分享了《新闻调查》栏目中由她负责的“哈尔滨倒桥事故”深度报道视频资料。结合那次报道的经历,她也承认其实每个人都有认知的局限,所以在报道中不要用太肯定的语态,留有余地也是对媒体和自己的一种保护。作为媒体人,也要持有“与公众一同探究事实”的心态,才不会因为在未来所谓的“事实”被推翻时感到愧疚。她倡导所有新闻节目都应该有一种理性的态度,她认为在充分了解和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的“技术理性”是当下媒体所需要的。

 

Mary Kay Magistad——与众不同的报道

Mary Kay Magistad, 国际公共广播电台The World(Public Radio International)资深驻外通讯员。她在分享会上,与同学们分享了两段广播报导,以及她对新闻行业的感触与看法。

Mary回忆了她的记者之路。1988年,Mary被派往缅甸地区政权暴动的前线,完成了自己的处女稿。她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因为真实而深刻的事件反映了社会的状况,这让她印象深刻。

Mary表示她一直都在追求写与众不同的报道。如果有媒体的报道与她的报道相似,她会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切入,她希望她的报道可以向人们展现不一样的东西,可以向公众揭露藏在表面之下的真相。Mary认为如果一名驻外记者在报道当地的一件事时,能够找出该事件与自己的国家潜在的联系,为祖国提供借鉴经验,那么这篇稿子便已经成功了。

而作为一名女性新闻工作者,Mary认为其中既有一定的不便与危险,不过女记者也会有自身的优势,而其中一个体现就在于部分受访者会更愿意接受女性采访。而当谈及记者的职业原则问题时,她认为当一篇报道与某个利益集团发生冲突时,一个好的记者还是应该做遵守新闻原则的事,同时也要注意报道的方式、向人们展示这件事的方式。

 

洪晓燕——我的外媒之路

与前两位讲者不同的是,2008年毕业于汕头大学的洪晓燕,对汕大多了一份亲切之感。“你们都是90后吗?哎呀,好年轻啊。”她在讲座前这样笑着感叹。

洪晓燕向汕大师生们分享的是自己的外媒之路。2008年,刚毕业的洪晓燕选择了在《东方早报》实习。当即将顺利通过实习即将转正时,由于当时的编辑认为她资质尚浅,只让她写保险新闻,但一心想往外跑的她并不甘如此,于是便在众人的不理解中果断辞掉工作,从而转向一家在上海只有一名特派记者的德国媒体。“你替外国人打工也不要给中国人打工?!”她的老板这么责备她。但是,铁定心要离开的她丝毫不在乎老板的责备。在为德国媒体服务的这两年里,她的经验得到了丰富,新闻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为她今后的外媒事业起了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

两年后,想转向写财经新闻的洪晓燕选择了离开德国媒体,进而投向《证券市场周刊》的怀抱。从对财经新闻一窍不通到应用自如,洪晓燕不断学习和积累人脉,最终铺平了她通向路透社债券新闻记者的道路。

“我想第一个知道发生什么事,我想告诉别人,我不喜欢由别人告诉我。”当谈到为什么要当记者时,洪晓燕这样说。

记者:庄焕武、王为、杨淑梅、邱伊扬、钟嘉欣、肖培涛、单丽霖

编辑:何国劲、刘若琳

同学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Marsha-Cooke交流 肖开英/摄
Mary-Kay-Magistad向同学们讲述她如何成为一位驻外通讯员 余嘉慧/摄
谢汉兰老师在讲述亚洲女性形象 冯美君/摄
王晓清纠正网络上对她个人信息说明的错误 陈敏芝/摄